查看原文
其他

张治国,崔楠楠:中国学术语言的中英文地位问题

张治国,崔楠楠 语言战略研究 2023-05-24



2022年第5期





专题研究

国际学术话语权



作者简介


张治国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及规划。


崔楠楠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及规划。


中国学术语言的中英文地位问题

张治国,崔楠楠

(上海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1306)

提 要 学术语言指学界所用语言,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书刊语言和会议语言3个方面,它对语言本身、社会和国家发展都意义重大。如今许多非英语国家本国语的学术语言地位都受到英语的挑战,中文也不例外。根据学术语言的3种表现形式和语言政策的3个成分(即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管理和语言实践)所构成的单循环关系,可以构建9个有关学术语言地位评判的指标。我们通过文献统计法和问卷法来收集中国境内有关中文和英语作为学术语言的相关数据,然后通过比较法来评价中文在学术英语影响下的地位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这9项指标中,中文有6项不如英语,仅有3项强于英语;这3项优势还是因为占了国内主场之利,但目前也受到英语的侵蚀。可见,中文的国内学术地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界需提高学术语言的功能认识,加强中文作为学术语言的对策研究;处理好学术中文和学术英语之间的博弈与平衡关系;牢牢稳固中文的国内地位,逐渐扩大中文的国际影响;制定和实施多维实用的学术语言政策。

关键词 学术语言地位;中文;英语;安全隐患;对策建议

 

一、引言



(一)文献综述

当前,学术语言的研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着眼点。英语国家的学者大多把研究重点放在学术英语的词汇、语法、语篇、写作和用途(如科研发表——ERPP)等内容上(Snow & Uccelli 2009;Schleppegrell 2012),不太关心学术语言的语种选择;但非英语国家的学者还需关注本国语言作为学术语言所面临的来自英语的挑战,以及由此带来的本国语言的学术地位及其与英语关系处理的问题。例如,欧洲非英语发达国家(濮实2017;Carroll-Boegh 2006;Bolton & Kuteeva 2012)、日本(李丰2017)和韩国(汪波2017)等都面临着来自学术英语的挑战,并在积极寻找应对方案。在中国,也有不少学者(郑咏滟2015;文秋芳2018,2021;李宇明,王春辉2019,2020)探讨了中文学术语言地位的问题,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目前中国对中文学术语言地位的研究在内容上大多集中于学术发表上,在方法上几乎都采用思辨的定性研究。诚然,学术发表语言使用的多寡能很好地反映学术语言的地位,但还不够完整;而且,尽管根据思辨定性的方法来判断中文学术地位的研究是我们所需要的,但若能补充实证研究的数据,其研究结论和判断则更具说服力,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中文的学术语言地位主要是遇到来自英语的挑战,但学界鲜见对二者学术地位系统比较的研究。故此,本文拟采用实证方法探究如下4个问题:第一,学术语言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二,如何才能较客观地评价一门学术语言的地位?第三,中英文作为学术语言存在哪些差距?第四,如何提高中文的学术语言地位?


(二)理论梳理

1.学术语言的定义

学术语言的界定,国内外虽时有所见(李曼丽,李姝雯2021;Schleppegrell 2001),但“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定义”(Valdés 2004:103)。简言之,学术语言指学界所使用的语言,即学校及科研单位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也称学业语言、教育语言、学校语言、科学语言或学科语言。由于英语在国际学术界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少人干脆就把学术语言叫作学术英语(Bailey 2007)。学术语言往往与社交语言或日常语言形成对比(Gottlieb & Ernst-Slavit 2014)。日常语言是学术语言的基础,但属低语体(L. variety),而学术语言是日常语言的升华和变体,虽更难掌握,可地位更高,属高语体(H. variety)。从人类的思维运作和语言表达来说,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日常语言和学术语言若是同一门语言,这是最好的。但过去某些帝国的殖民行为以及如今语言的国际竞争等原因导致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日常语言与学术语言不是同一门语言,也导致许多非英语国家的学术语言分为国内学术语言和国外学术语言或国际学术语言。


2.学术语言的意义

首先,学术语言有助于被选语言的发展。在国家范围内,一门语言一旦成了学术语言,就意味着从低语体上升到高语体,可用于学界或学术社区,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Gottlieb & Ernst-Slavit 2014)。此外,学术语言的使用者主要是学校的师生、各行各业的学者,而这些人当中很多已是或将要成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精英,他们的社会资源又会促进学术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学术语言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学术语言是国家软实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学术语言的选用将有助于国家身份的树立以及本土文化的认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团结和发展。再次,学术语言能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尽管在国际上学术语言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属国家的综合实力,但学术语言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众所周知,实力决定话语权,而话语权既可通过母语来实现,也可借用外语来完成,但对多数人而言,母语更能精准快速地表达自己的话语或思想。因此,即便一个国家有实力,也有话语权,但未能用自己的母语来行使话语权,其国家实力和话语权也难以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学术领域也是如此,学者如能用自己的母语来探讨学术和表达学术,会更加如鱼得水,从而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


3.学术语言的表征

学术语言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书刊语言和会议语言3个方面(见图1)。

 

教学语言也称教学媒介语,指学校课堂上的工作语言。它是保持和发展语言地位和语言活力的重要手段。为此,许多国家及高校都会或多或少地制定其教学媒介语政策。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比作为一门课程的地位更高,影响更大(张治国,冯媛2019)。教学媒介语的选用会影响到后续教材和参考书籍的选用。如果说语言作为课程是语言发展的第一步,属初级阶段,那么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就是其发展的第二步,属高级阶段。

书刊语言也叫出版语言,指出版社或杂志社的产品所使用的语言(Flowerdew 2015)。它会影响作者和读者的语言态度和语言选择,而且,书刊语言对学术界的语言使用和语言取向是隐性的、长远的。通常,书刊语言的选择由出版社或杂志社做出,但作者在投稿时以及读者在购买和阅读出版物时也有自己的选择权。一般而言,出版单位和作者都更愿意选择强势语言为书刊语言,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出版物被更多人购买和阅读,进而扩大影响和增加收入。

会议语言指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包括主办方的工作语言和与会者的发言语言。它体现了会议主办方和发言者的语言态度和语言选择。通常,与会者的语言选用要遵从会议主办方的要求,但是,当与会者实力足够强大时,会议主办方则要听从发言者的语言选择。有些会议采取单语制,不接受其他语言的发言,而有的则采用双语或多语制,主办方会提供翻译服务。在会议中,发言者是语言的输出者,遇到的语言挑战较多,而听众只是语言的输入者,遇到的语言挑战较少(Hird 1977)。


二、调查设计



(一)研究思路

如何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判断学术语言的地位,目前学界尚无任何相关的评价体系。本文结合前人的相近研究成果提出如下探索性思路:从语言政策的三成分(斯波斯基2011)——语言意识形态(即人们对语言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语言管理(即通过出台各种措施来引导或改变人们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行为)和语言实践(即人们实际的语言行为或语言表现)来调查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书刊语言和会议语言的使用情况。因此,我们将上述两个考察维度的3成分进行单循环或逐一交叉分析,便可构建用来判断语言学术地位的9个指标:有关教学语言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管理和语言实践;有关书刊语言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管理和语言实践;有关会议语言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管理和语言实践(见图2)。

 

(二)数据收集

我们根据图2的思路图通过文献统计法和问卷法来收集中国境内有关中文和英语作为学术语言的相关数据,然后通过比较法来评价中文在学术英语影响下的地位状况。文献统计法的数据主要来自国内众多高校网站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问卷法详情如下:我们用微信发放108份问卷,并全部收回,有效率100%。考虑到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者对学术语言的认识会存在一些差异,我们的问卷发放尽量做到具有较大的代表性:高校教师占72%,在校硕博士研究生占21%,出版社和杂志社编辑占7%;教师和编辑中包含了各个级别职称的学者;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人文社科学者占70%,自然科学学者占30%;调查对象来自51个不同的单位,平均每个单位约2人;在高校中,非双一流高校占70%,双一流高校占30%;调查对象全是中国人。


三、调查结果



(一)教学语言

1.在语言意识形态方面

为了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政府大力支持高校英语教学媒介语工程,许多高校也有意增设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课程或项目(专业),师生则赋予英语教学媒介语较高的价值功能,因此,(中英)双语课程或项目和全英语课程或项目更受师生和社会的青睐(Hu & Lei 2014;Zhang 2018)。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1)对大学的英语教学媒介语课程或项目表示“支持”的人最多,占65%,“无所谓”的27%,“反对”的8%;(2)对英语教学媒介语课程教师表示“羡慕”的人最多,占45%,“无所谓”的42%,“不羡慕”的13%。反观对中文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态度和观念,大家都没有过多或过高的关注和重视,也许是熟视无睹了。相较而言,人们在语言价值取向、语言态度和语言期待等方面都给予英语更好的“待遇”。在中国教学语言的语言意识形态方面,英语的地位要高于中文。


2.在语言管理方面

为了实施英语教学媒介语政策,中国政府及高校两个层面都出台了不少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例如,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课程或项目是国家对高校以及高校对教师申报某些项目时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内容或指标之一(Zhang 2018)。可是,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我们都很难找到有关中文作为教学语言的管理文件,而且,学界对于中文在来华留学生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课程也鲜有关注(宋旸,Lin 2021)。此外,我们的问卷中有两个问题关乎学校对教学语言的管理举措,调查结果如下:(1)回答“单位会奖励从事双语或全英语课程教师”的占65%,“不知道”的25%,“不会”的10%;(2)回答“自己会推荐或鼓励亲朋好友或小孩参与双语或全英语课程或项目”的占76%,“不会”的18%,“不知道”的6%。由此可见,在中国教学语言的管理上,不管是组织化的集体管理,还是简单化的个人管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得到的重视程度都要高于中文。


3.在语言实践方面

我们根据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137所双一流高校名单,在每一所高校的官网上搜索2021年有关全英语授课专业和全中文授课专业的信息。共有85所高校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有关学士和硕士阶段教学语言的信息(没有博士阶段的数据),现将这些数据整理如下(见表1):

如表1所示,85所高校的本科和硕士合计项目中,虽然中文作为教学语言的占60.98%,仍具有强势地位,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项目也不少,占39.02%。不过,英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占比,跟这些高校的级别和学生的学业阶段有一定的关系:首先,这些高校既然位列双一流高校,其国际化程度自然较高,英语教学项目占比高于一般高校。其次,学生学业阶段越高,英语为教学语言的课程和项目的占比也就会越大。如上述大学硕士阶段的英语教学项目占比(56.42%)大大高于其本科阶段的英语项目(10.82%),而且也远超硕士阶段的中文教学项目(43.58%)。此外,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一个关乎学校教学语言的实践情况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回答学校“开设了”全英语项目的最多,占75%,“没有”的占16%,“不知道”的占9%。总而言之,在语言实践方面中,中文作为教学语言的使用要多于英语,但也受到英语的挑战,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和高校的研究生阶段。


(二)书刊语言

1.在语言意识形态方面

不可否认,“英语承载着国际最前沿的学术议题和理论”(文秋芳,濮实2017:24),在绝大多数学科领域用英语发表的文献的确比中文的更加丰富。这些事实必然会在语言意识形态上影响许多中国学者对中英文作为书刊语言的态度和观点。例如,不少中国学者在资料查询和学术发表方面都更看重学术英语,而非学术中文。再如,有些人在学术论著中更喜欢引用英语文献,哪怕实际上阅读的是中译本,而且从引用内容上看明明是中译本,结果还是在其参考文献中选用英语版。虽然可能存在有些人嫌弃中译本翻译质量不够好的原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中英文作为书刊语言的态度——认为英语文献更能体现自己文章的品位或水平。本文的问卷调查也验证了上述观点:(1)“赞成”英语发表的人最多,占81%,“无所谓”的17%,“反对”的2%;(2)“觉得英语发表更能凸显自己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的占53%,“反对”的35%,“不清楚”的12%。综上,在中国学者的语言意识形态里,中文作为书刊语言的地位不如英语。


2.在语言管理方面

中国绝大部分高校及科研单位都出台制定过鼓励本单位学者在国外书刊(尤其是SCI、EI、SSCI和A&HCI等来源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的文件,在国外书刊发表成果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科研分或高额奖励,而且在职称评审以及各种奖项申报时都享有更高的权重或分值(文秋芳,濮实2017)。我们的问卷调查也验证了上述结论:回答“国外发表的英语论文或书籍比同级别的中文论文或书籍获得更高科研分”的占65%,“不清楚”的18%,“没有”的17%。这些管理措施刺激了中国学者的英语发表,促进了英语作为书刊语言在中国的发展,因为上述来源期刊绝大部分都是英语刊物,中文刊物占比极小(饶高琦,等2020)。另外,中国许多高校及科研单位对中文译著的科研认可度不高。其实,译著(尤其是学术译著)非常有利于中文作为书刊语言的发展,能让中文同步跟上国外学术内容(尤其是术语)的表达,还可丰富中文的学术资源。尽管选择英语作为国际发表语言,是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基于语言的功用性做出的实用主义决定(郑咏滟2015:33),这些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无可厚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语言管理上,英语作为书刊语言比中文得到更多的“照顾”和“优惠”。


3.在语言实践方面

第一,书籍出版我们根据《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2019)获得中国“学科核心出版单位”名单,从中选取各学科排名前三的出版社,共120家;然后再根据中国出版社数据库整理出这些出版社2017~2021年度的图书出版数量及语种使用情况,见表2:

表2显示,国内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绝大多数都以中文为书刊语言,外语(主要是英语)图书占比很低。出版社出版图书有较大的商业驱动因素,这说明中国读者更喜欢阅读中文图书。此外,这些图书中有些不属于学术类,也不需用外语出版。

第二,论文发表。我们根据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在中国知网主页上选择“高级检索”,然后逐一输入查找年份和大学名称,便可获得该大学当年各语种发表的论文总量;我们统计了这42所高校2010~2021年的全部论文发表数据,限于篇幅,仅将英语论文发表量占比排名前十高校的情况整理如下:

表3显示:首先,英语论文发表量占比最高的高校,其英语论文(占53.41%)比中文论文(占42.63%)还多,不过仅此一家,且为理工科院校,理工科的文章更需走国际化路线。该校虽然英文论文占比最高,但英文论文总量却并非最多,最多的是排名第6的高校(共140 053篇)。其次,10所高校中文论文总量占57.46%,而英语论文总量占39.58%,可见,即使在英语论文发表量占比前十的高校中,中文论文还是要多于英语论文,其他高校就更不用说了。此外,我们问卷中有一个问题也反映了这一点:您是否用英语正式发表过论文或书籍?否定回答的占75%,肯定回答的25%。

纵观表2和表3可以发现,在语言实践方面,第一,中文在图书出版上仍具绝对的强势地位,英语所占比重很小。第二,中文学术论文发表量多于英语,但英语论文发表量在一流高校中比重很高。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中国学者发表英语论文数量多,固然能证明中国学术界的科研实力,但这也带来一些副作用:中文期刊的优质研究成果和成果信息量减少,被关注度和被引用率就下降,继而影响中文的学术地位。数据说明,在中国书刊语言的语言实践方面,中文的使用还是多于英语的使用。


(三)会议语言

1.在语言意识形态方面

英语是如今国际学术界中最通用的语言,因此中国多数学者都乐意或希望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并把英语视作会议语言中的高语体。例如,中国有些高校为了提升自己主办的学术会议的档次,选择英语为唯一的会议语言(肖建华,彭工2008),而中文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却难有用武之地。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利伯森(2001:611)所说:“俄语和汉语未能成为世界交往用语,原因是这些语言的交往层次很低,而不是这些语言本身有问题。”此外,我们的问卷中有两个问题关乎学者对会议语言的态度,调查结果如下:(1)对于那些能在国际会议上用英语发言的国人,持“羡慕态度”的占56%,“一般”的29%,“不羡慕”的15%;(2)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英语发言除了可让外国人听懂外,还可提升自己的身份,对此持“肯定态度”的占52%,“否定”的29%,“不清楚”的19%。可见,在语言意识形态上,中国学界对英语作为会议语言的态度和感觉是较积极和正面的,认为英语的地位高于中文。


2.在语言管理方面

中国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较少直接指导或管理学者参与会议的语言选用问题,但很多单位都鼓励学者参与国际会议有些单位还会给予一定的资助,而国际会议大多数都是用英语发言,从而在管理上间接肯定和强化了英语作为会议语言的地位。即便是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多数中国发言者一般也是用英语发言(肖建华,彭工2008)。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关乎单位对会议语言的管理状况,调查结果如下:回答“单位更鼓励或奖励大家参与国际会议”的占77%,“不清楚”的16%,“否定”的7%。总体而言,在中国会议语言的管理方面,学术英语比学术中文似乎得到更多的关照和重视。


3.在语言实践方面

出席学术会议往往都要提交论文摘要或论文全文,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这方面的大量数据。我们在其网页中输入所要的“时间段”(即“2010~2019”)、“会议类型”(即“全部”)和“语种”(即“中文”“英语”和“其他语言”),然后便可获取相关数据。现将中国2010~2019年有关会议语言使用的统计情况整理如下:

从表4可以看出:首先,在中国举办的国内会议上,绝大多数发言选用中文为会议语言(占93.81%),但英语发言依然存在(占6.18%)。我们的问卷调查也反映了这一点:在回答“在中国举办的国内会议上能听到中国学者用英语发言的大概频率”问题时,选“有时候”的占42%,“偶尔”的28%,“经常”的18%,“从没有”的12%。其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上,英语发言是主流,占70.60%,中文发言占29.30%。最后,在中国举办的国内及国际会议上,中文发言占74.15%,而英语是25.81%。可见,中文作为会议语言在中国语言实践方面还是具有主导地位。


四、分析讨论与对策探讨



(一)中英文学术语言

地位的对比分析

根据上文的数据统计及问卷调查结果,我们把中英文作为教学语言、书刊语言和会议语言在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管理和语言实践上的强弱用简单的数学符号来表示(详见表5)。

如表5所示,在体现学术语言地位的9项指标中,中文有6项都不如英语,仅有语言实践的3项强于英语,这还是因为占了国内主场之利,但当前也受到英语的侵蚀。国内环境下中文的学术地位尚且不高,在国际环境中就更等而下之了。从中文不如英语的6项指标来看,要在语言管理的3项指标上改变中文地位应该不难,但是,语言意识形态3项指标的对比结果是最令人担忧的,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这是中文学术语言地位的最大隐患,反映了有些人在面对英语挑战时对中文的不自信。长此以往,有关中文学术语言的不利管理和实践就很难得到扭转,且容易出现中文在学术领域“越不用,越不想用以及越不好用”的局面。当中文降低乃至失去了其学术表达的功能时,就只能是我们的日常语言了,这会对我们深层次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带来系列问题。这些安全隐患的出现既有我们自身的主观原因(如对学术语言意义的研究不够和认识不足),也有各种因素带来的客观原因(如对英语使用的客观需求和无奈选择)。


(二)解决中文学术语言

安全隐患的对策

第一,提高学术语言的功能认识,加强中文作为学术语言的对策研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学术语言对语言、社会和国家的作用和重要性,要防止学术语言中的“温水煮青蛙”现象——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喜欢不分场合地用英语来代替中文进行学术表达,这种行为必将导致中文学术语言的式微。有人认为只要国家的综合国力达到世界第一时,中文的学术地位自然就会上去。此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因为学术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漫长的,它不能等待,否则会被学界所弃用,而且“即便中国综合国力跃升至世界第一,中文也不可能自动成为世界通用学术语言”(文秋芳2021:82)。当今世界的语言格局“呈现出单极多元的态势”“多样性依旧会是人类语言的常态与恒量”(王春辉2016:70),在全球化的今天,尽管有些国家在面对学术英语的挤压时采取“躺平”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中国是大国,中文是大语言,我们要为世界学术语言多样性做出中国贡献。中国学术界有责任对如何提高中文学术地位的问题进行各种学术探讨,譬如,为何中国有些学者会认为自己不是学语言专业的,中文的使用、推广与发展跟自己没有关系,为何美籍华人丁肇中早在1976年却能克服重重困难用中文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

第二,处理好学术中文和学术英语之间的博弈与平衡关系。既然中文学术地位的隐患主要来自英语的侵蚀,那么我们就不能回避英语;相反,我们要敢于面对它,向强者学习。如今,英语是国际社会的第一通用语,是全球学界的默认语言,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我们在努力提高中文学术地位的过程中还不得不利用英语的优势和资源,否则我们很难了解国际学术的发展动态,也很难让外界了解中国的学术进展,很难融入国际社会,把自己变成了另类,孤立自己。但是,我们在重视英语的同时一定要趋利避害,不能让英语肆意地侵蚀中文的学术地位,更不能让英语取代中文的学术地位。我们捍卫中文学术地位,不是要用中文取代英语的国际地位,而是要妥善处理好中英文在中国学界的地位与角色。中英文在国内外学术地位上的博弈与平衡将是中国学界长期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带着具有哲学性和矛盾性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宜走极端(张治国2019),要学会在矛盾中求和平,在斗争中谋发展。

第三,中文作为学术语言要不断稳固国内阵地,并逐渐扩大国际影响。对于中文的学术地位来说,国内是“根本”和“基础”,中文的学术地位只有在本国得到维持和提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走向世界。此外,正如克里斯特尔(Crystal 2003:123)所说:“对于政治而言,一周可能是很长的时间,但对于语言来说,一百年可能还是很短的时间。”提高中文的学术地位(尤其是国际学术地位),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伴随国家综合国力发展以及大学众多学科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国外学术成果及术语的中译工作,使中文在学术表达方面保持活力;还可借鉴瑞典等非英语国家实行学术语言“双语平行使用”的策略(Bolton & Kuteeva 2012),鼓励国内学者用中英双语发表优秀论文,以提高中文学术刊物的质量和被关注度,为学术中文的发展铸造平台。

第四,制定和实施多维实用的学术语言政策。中英文作为学术语言存在竞争是不争的事实,但“语言竞争可以激发语言活力,也会触发各种语言矛盾甚至社会矛盾,因此,语言接触、语言竞争和语言冲突,应得到语言规划学的重视”(李宇明2016:212)。当前,“中国语言竞争的热点在教育,教育是语言矛盾最为突出的领域”(李宇明2016:220)。为此,可根据国家的发展阶段、高校性质、学科特点以及学术空间等不同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学术语言对策,因为有许多细节问题很难一刀切地对待和解决。例如,国内一流高校与普通高校、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国内场合和国际场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在教学语言、书刊语言和会议语言上的管理应该有所区别,不同对待。另外,还可根据“国家利益”的标准来选择我们的学术语言:在国际学术界,当我们用中文作为学术语言时,若利大于弊,就鼓励和坚持;若弊大于利,就要妥协,另寻他法。


五、结论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学术语言的基本内容,尤其是首度提出了学术语言的3种表现形式——教学语言、书刊语言和会议语言,从而细化了学术语言的内涵。其次,结合语言政策的3个成分和学术语言的3种表现提出了9个有关学术语言地位评判的指标,进而使得笼统和抽象的学术语言地位分析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再次,根据上述理论框架,通过实证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中英文作为学术语言在中国的地位,并指出了中文作为学术语言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此,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关注、研究和应对。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问卷调查的对象仅限中国人,问卷数量不够大,缺乏访谈材料等。这些都为今后类似主题的延伸研究留下了发展空间。此外,本国学术语言地位受到来自英语挑战的现象也存在于其他非英语国家,这是人类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共同语言问题,值得我们与国际同仁共同探讨。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世界语言生活观测分析及数据库建设”(19AYY007)。感谢《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提出的修改意见!






(该文发表于《语言战略研究》2022年第5期,参考文献从略,如有需要请参照原文)


编排:韩  畅

审稿:王  飙  余桂林





相关推荐



《语言战略研究》2022年第5期目录与提要卷首语丨杨丹:中国外语教育的三个转向文秋芳:论外在学术语言和内在学术语言——兼及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张天伟:学术评价中的语言因素及影响机制

《语言战略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与提要
《语言战略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与提要《语言战略研究》2022年第2期目录与提要《语言战略研究》2022年第1期目录与提要

喜讯!我刊入选CSSCI(2021—2022)扩展版!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语言、文字类核心期刊!喜讯!我刊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C刊公号影响力——《语言战略研究》“语言交叉学科”专题受欢迎
 约稿启事丨“语言与跨国公司”专题 约稿启事丨“儿童语言教育”专题 约稿启事丨“海峡两岸语言问题研究”专题
编辑部联系方式:
    电话:010-65219062   010-65219060
    电子邮箱:yyzlyj@cp.com.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投稿网址:yyzlyj.cp.com.cn
订阅方式:
    1.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104.
    2.网店订阅:
(1)商务印书馆官方微店
  (微信搜索shangwu1897,关注商务印书馆微信公众号;点击公众号页面底部的“官方微店”;在微店中搜索《语言战略研究》即可下单。)
(2)商务印书馆京东旗舰店
 (登录商务印书馆京东旗舰店,搜索《语言战略研究》即可下单。)
    3.中国邮政-微商城,搜索“语言战略研究”,即可预订全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